台灣有句諺語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」,早期,藉由府城、鹿港、艋舺三個海運發達的城鎮,為台灣開創了繁華的對外出口貿易經濟,鹿港更是因為先天地理優勢,從荷蘭直到清領時期,始終為中臺灣重要的對外經商港口,是台灣港口交通重鎮。

鹿港的名稱是怎麼來得呢?據傳荷蘭據臺時期到清初,臺灣西部平原鹿群遍布,從事鹿皮、鹿脯買賣的人很多,漢人由鹿港上岸後,更因為看到附近的鹿群,將此地命名為「鹿仔港」。還有一說是,由於此地是米穀集散地,而儲存稻穀的方形倉庠被稱為「鹿」而得名,特別是清朝福建一帶,確實有「鹿港米」的名詞流傳,鹿港也曾有一條街是「米市街」,呼應鹿港過去曾經是米穀集散地的說法。
 
蝦猴,正名叫做「蝦蛄」,是鹿港當地的特色產物,天后宮前方廣場前的蝦猴酥是鹿港不可錯過的「地標小吃」之一,將野生蝦猴油炸到香酥佐以鹽酥調味,搭配著下酒相當地對味。

第一公有市場,也是遊客公推的特色小吃集散地,鄰近的大甲芋頭、王功蚵仔等都是產地直送到達此地,蚵仔煎、肉圓、芋丸更是庶民美食,第一市場的「肉圓林」、「楊州芋丸」及「老全豬血湯麵線」及旁邊的「生炒五味」等攤位,假日遊客絡繹不絕,排隊是必然常見的風景。品嚐完香熱小點,市場對面好吃軟Q的粉粿冰攤,也是遊客追加駐點的甜品。
 
 
鹿港距離中國大陸沿岸相當近,清朝時期港闊水深,和泉州生意往來尤其頻繁,往返其間的貿易生意無數,造就了許多富甲一方的巨賈。不過,海船貿易仍有無法預知的意外,為求平安許多人寄託宗教信仰,鹿港故而廟宇林立,祭祀節慶的供品更是精彩豐富,流傳出獨樹一幟的糕餅文化。

拜天公的豬油麻粩、清涼消暑的綠豆糕、厚潤軟香的牛舌餅等,都是在地鹿港人從小吃到大的特色糕點。全台獨有的鹿港糕餅鳳眼糕--「一眉鳳眼、一捻即碎」,精巧外觀、細膩爽口、入口即潤的特色,是昔日大戶人家飯後吃巧的點心,專為款待文人雅士和達官顯要的珍貴糕點。
 
鹿港著名餅舖均有悠久的歷史,聞名全台的玉珍齋,以奶油酥餅為遊客最愛。網路上也推薦在地人愛買的糕餅店,據說是第一市場旁邊的朝和餅舖,必買招牌商品是鳳黃酥。而鄭玉珍餅舖,在鹿港觀光老街內設置店面,場地氛圍極古意,值得採買參觀一番。鄰近丁家古厝的鄭興珍餅舖,以著名的鳳眼糕奪得1907年的東京博覽獎項殊榮,曾列為2002年總統招待各國代表的國宴甜點。由於鄭玉珍與鄭興珍餅鋪,都是鳳眼糕的發明人鄭槌後代分家立業,糕餅製作巧妙各有不同,大家不妨比較看看。
 
 
鹿港因為富庶而文人鼎盛,清朝共出了7名文進士與1名武進士,中山路上的丁家古厝還掛有進士匾額,而觀光老街(埔頭街、瑤林街)的半邊井、隘門,九曲巷的十宜樓、意樓,都記載著鹿港當時的風光人文景象。近代有許多成功的商人也出自鹿港,鹿港民俗文物館就是由辜氏家族捐獻的,館內文物主要以清朝中葉到民初的民俗器為主,主館中展示的黑白照片可以看到民初以來的鹿港風光。從建築體外觀的西式風格搭配中式庭院,細細體會出民初富賈人家的生活型態。
 
天后宮(中山路、民生路) → 觀光老街(埔頭街、瑤林街) → 第一公有市場(大有街、大民路) → 九曲巷(金盛巷) → 丁家古厝(中山路) → 鹿港民俗文物館→ 中山路玉珍齋到鹿港來建議慢慢走,看看歷史古蹟,感受先民文化,品嘗特色美食,邊吃邊玩的可以走上半天。若還有體力和遊興,可以接著逛龍山寺、金門館,再回到中山路的商圈上,悠閒體驗古城文青風。

觀光導遊資訊:
鹿港鎮公所  http://www.lukang.gov.tw/form/index.aspx?Parser=2,8,135,49
鹿港電動三輪車  http://047774190.tranews.com/